当前位置:朱砂小说网>玄幻奇幻>天马行空四部曲> 第一百一十一章 五行,阴阳,太极,无极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一百一十一章 五行,阴阳,太极,无极(1 / 1)

在十言)、东晋韩康伯(繫辞、说卦、序卦、杂掛)註《周易注》;唐孔颖达(574─648)疏《周易正义》十卷。五经正义、十三经註疏之一。

五行─阴阳─太极─无极。

宋代《三字经》提到:「有连山,有归藏,有周易,三易详」。

《史记孔子世家》曰:「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《序》《彖》《繫》《象》《说卦》《文言》。」

《周易、繫辞传、上》把「易」的性质归属於「乾」,把「简」的性质归属於「坤」。

《山海经》中说「伏羲得《河图》,夏人因之,曰《连山》」。

《周礼》郑玄注引杜子春云:「连山,宓戏;归藏,黄帝。」

《周易正义》:「文王作《易》之时,正在羑里,周德未兴,犹是殷世也,故题周别於殷。以此文王所演故谓《周易》。其《周书》、《周礼》,题周以别余代。」西汉司马迁《史记》:「西伯拘羑里,演周易」。

《松崖文钞》卷一《上制军尹元长先生书》。《四库提要》称「挥汉儒之学,以荀爽,虞翻為主,而参以郑康成、宋咸、干宝诸家之说,皆融会其义,自為注而自疏之。」

数学科普:常识性谬误令人忧。莱布尼茨所讲以o和1二数表示万物和易经六十四卦并无关係。

楼宇烈,袁宏与东晋玄学,收入《国学研究(第一卷)》,67─92页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3年3月。

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书,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大源,它不但普遍而实质地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学术、政治、社会等各方面的展。

尤其是陶冶了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观。易经哲学之所以有如是大的影响力,乃由於内容既包括著宇宙万物的原理原则,也包括著人生一言一行,正如繫辞传说的:「夫易广矣大矣,以言乎远则不御,以言乎邇则静而正,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。」

伏羲氏画卦:古代传说伏羲氏画王:「圣人以神道设教,而天下服矣。」周文王将伏羲氏的王,与孔子被称為「易学三圣」。

两汉象数易学:孔子以后,易学衰微,至西汉初年,田何授易,乃又復兴。唯西汉数术、灾异之学盛行,易经哲学受此影响,乃与数术之学合流,致其用於占断灾异,世称為「象数易」。

西汉易风,大体在宣帝以前,仍守儒门易义,自宣帝时孟喜开始,焦延寿、京房等都是占断灾异专家,也都是象数易的中坚分子。

至东汉,郑玄、荀爽、虞翻等承之,象数易不止用於占断灾异,且用之於解经,此时易纬之书实為象数易思想之代表。

象数易沿至东汉之末,繁琐而荒怪,乃有王弼注易之事。王弼易注扫象数之说,归於义理解易,可说是两汉象数易的结束。

宋元明易数及图书之学:自王弼以后,佛学大盛而易学衰微。至宋代,易学始再復兴。宋、元、明三代易学头绪纷杂,约言之,周濂溪推出太极图说,后来展成為一支。

邵雍的先天易数独成一支。程伊川、张载虽有别,总可归於义理一支。而河图、洛书之学,普遍盛行。此外,由於世衰之故,有不少隐士著书,多承象数之学,见於道藏。此一期易学,至明季世,来知德可以视為易数及图书之学的结束,而王船山可以视為义理之学的继承者。至清世,虽有惠栋、焦循等研究易学,已不足言有大创建。

道:道為易经哲学的思想实质,易经之所以被称為哲学,以有其道在。何谓道?古今思想家只可以就某一方面言其义,无法作周全的形容。

大体而言,可从以下几方面认识:1、道是形而上的。2、道是普遍的法则。3、道是流行义,有生生万物之德。4、道是一。5、道有简易、变易、不易三义。

象:象為表现道的思想符号,易经哲学创立在文字未明之时,最早即以象表现道。象可以分為:1、字:易经中文字部分乃后起,指卦辞、爻辞,及十翼之文。文字、术、数,与象同為表现道的工具。(未完待续。)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朱砂小说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