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怎么好意思,你们不像是本城人,没有粮筹,买粮食很贵的,我怎么好意思要。”
“没事的,刘二哥,我们是做生意的,听说荆州这边有水灾,特意过来看看,有没有什么需要的短缺的货品,能来做笔生意,怎么知道到这什么也没看出来,这儿怎么到处静悄悄的。想找个人问问都找不到。”
端木渊故意装出一副苦恼的样子。
“唉,这事说起来我们也说不太清楚,”刘二左右看了看,
“要是二位有空的话,去我家喝盏茶,歇歇脚,慢慢说吧,在这儿大街上,说这个怕犯了忌讳。”
水瑶和端木渊看刘二愿意说,立刻跟着他回了家。
刘二的家离粮铺并不远,转过一个街口,拐进了一个小巷子,是一片青砖小瓦房,刘二家就是其中的一间。
进了木门,有个小院子,只有三间正房,一侧还有两间原本应该是柴房的屋子看上去都住了人。
刘二热情的请两人进屋,水瑶和端木渊看见屋门口站着个七八岁的男孩子,咬着手指头,一脚门里,一脚门外警惕的看着他们,就开口说:
“院子里亮堂,咱们就在院子里说说话吧。”
刘二也没多让,显然也知道自己的家里有些乱的不好让客人进去,就喊女人在屋里沏了茶端出来放在院内的石桌上。
然后把米袋子给她,女人见了米,高兴的不得了,当着客人的面,也不好意思问刘二这么些米是从哪里来的,就赶紧拖着米袋子进去煮饭去了。
端木渊趁机问刘二,究竟什么是“粮筹。”
刘二叹了口气,
“这东西是水灾后才实行的,”
说完,他从屋内拿出来一根细长的竹签子,在上面写着“刘二”的名字,名字
“这就是我们家的粮筹。”刘二道。
“这东西一家一根,每五日凭它去粮铺买粮,名字
原来这粮筹是限制供应粮食的一个凭证。
“这是为了限制粮食的供应吗?城内的粮食如今很紧缺吗?”
“粮食紧缺不紧缺咱们不知道,反正水患刚发生的时候一切都还正常。”刘二长叹一声,
“这两年风调雨顺,收成并不差,除了受灾的那几个县市,其他地方包括荆州城里并不缺粮。所以,刚开始粮铺里的粮价还是以往正常的价钱。后来,有灾民陆续逃到城里来,知府还在城门口开设了粥棚,舍粥赈灾。
朝廷还派了一个王爷前来赈灾,虽然带来的粮食不算太多,但也不至于连荆州城里都不够吃的。
这城中突然就开始限量买粮,而且每家每户按人口供应,定的数额还十分的低,家里有老人幼孩的还好,吃的少,可以匀给胃口大的壮年人,像我家这样,”
他说着指了指门口那个七八岁的男孩子,
”我家有五个儿子,那个是最小的,虽然只有七八岁,也很能吃,那几个大的就不用说了,老父老母年岁虽然大了些,但身体也还好,饭量也不错……
那点定量根本就不够,这虽然才二十来日,家中的余粮早就已经吃的粒米不剩,可超出定量的部分,我们实在是吃不起,这样下去,就得挨饿了。”
朱砂小说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