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群中,不时传出惊叹声、质疑声和激动的讨论声。
\"不可能!这种程度的晶体管,即使是星条国也才刚刚开始研发!\"
\"这是真的吗?我们龙国人自己做出来的?\"
\"如果这是真的,那我们可能要跨越十年的技术差距啊!\"
李明远静静地站在讲台上,看着这群国内顶尖专家因震惊而失态的样子,嘴角露出一丝微笑。
震惊过后,是无尽的疑问。
专家们七嘴八舌地提问,从技术原理到制造工艺,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,几乎每个人都有十几个问题要问。
李明远沉稳地一一作答,对每个问题都能给出清晰精准的解释,甚至还能指出提问者思路中的盲点和误区。
他的从容和博学让在场的专家们再次震惊——这哪里像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,简直就是一位经历了几十年科研生涯的顶尖科学家!
三个小时后,会议接近尾声。
李明远宣布了组织架构:
\"根据专业方向,我们将分为四个核心组:计算机组、雷达组、火控组和基础元件组。\"
\"元件组负责电子管和晶体管的研发与生产;计算机组负责整机架构设计与实现;雷达组专攻信号处理系统;火控组研究自动化控制技术。\"
李明远念出了各组组长的名单,全是顶尖专家。
但他也明确表示:
\"虽然各组有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,但技术路线和关键节点将由我统一把控,确保各系统能无缝衔接,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。\"
接下来的日子里,研究所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,昼夜不停地运转着。
李明远实行特殊工作制,三班倒,24小时不间断作业。
每个实验室都灯火通明,无论是凌晨三点还是正午十二点,都能看到忙碌的身影。
\"他妈的,老子研究了一辈子电子管,今天才知道原来还能这么做!\"元件组的老张一边调试设备一边骂骂咧咧,脸上却露出孩子般的兴奋。
\"这种结构...简直太妙了!怪不得能提高稳定性!\"计算机组的年轻工程师小李抓着头发自言自语,眼睛几乎没离开过图纸。
就连一向吹毛求疵的雷达专家老刘也不得不承认:\"李总工设计的信号处理系统,比我研究了十年的还要精妙十倍!\"
短短三周时间,元件组就完成了特制高可靠性晶体管的量产工艺,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一周。
一个个精密的晶体管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流出,每一个都经过严格测试,性能稳定,质量可靠。
元件组组长激动地向李明远汇报,\"按照常规进度,这种工艺至少需要半年才能稳定下来!\"
李明远只是微微一笑:\"因为我们有最优秀的团队。\"
实际上,他心里清楚,这是因为他提供的技术路线直接跨越了无数试错阶段,让团队能够直奔终点。
与此同时,计算机组也取得了惊人进展。
根据李明远的设计图纸,他们完成了中央处理单元的搭建,一个约人型大小的晶体管计算核心初具雏形。
\"这么小的体积,却能实现这么复杂的功能,简直不可思议!\"计算机组组长惊叹道,\"如果用电子管来实现同样功能,至少需要占据整个房间!\"
首次晶体管全面加电测试那天,整个研究所的人都挤在实验室里。
当最后一组晶体管被接通电源,全部点亮的瞬间,所有人不约而同地屏住了呼吸。
朱砂小说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