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3章鼓动
荆州江陵。
“王令君之所以按兵不动,乃是等待殷刺史回音,如今朝廷内外大权落入相王之手,待其稳住局面,试问殷刺史还能坐稳此位否”
各方势力中,最急不可耐者,非桓玄莫属。
王恭和司马道子这么打又不打,和又不和,弄得他非常难受。
如果只是王恭一人畏首畏尾也就罢了,殷仲堪竟也如此怯懦,连正式响应王恭都不敢。
司马曜活着的时候,将二人当成左膀右臂,
当初殷仲堪赴任荆州时,司马曜依依不舍,还特意下诏:“卿去有日,使人酸然。常谓永为廊庙之宝,而忽为荆楚之珍,良以慨恨!”
足见对他的恩宠。
现在司马曜死的不明不白,司马道子不了了之,殷仲堪连吆喝一声都不敢。
“倘若王令君斗不过相王,我殷家岂不……”
殷仲堪满脸犹豫,殷家好不容易抓到这么一个出头的机会,升任荆州刺史,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,整个殷家都指望着他光大门楣。
殷仲堪自然不敢出头。
都指望别人鹬蚌相争,自己坐收渔利。
桓玄眼中的鄙夷一闪而逝,“国宝与君水火不容,唯恐不能速而除君。今其既执权要,与王绪相为表里,其所回易,罔不如志,王令君坐镇北府,为朝野之所重,未便轻动,此天以大事托付于君,成败在此一举,君为先帝所拔,超居方任,恩宠无以复加,今若不起,必为天下鄙夷,届时朝廷一纸诏令,召君回京,君何以自处”
司马道子召王恭回京,王恭手握北府军,凭借太原王家的权势,可以置之不理,司马道子也无可奈何。
但陈郡殷氏没有太原王氏的权势,刚刚赴任荆州,根基也不稳,如果抗拒朝廷诏令,司马道子一句话就能罢免了他的刺史之位。
到时候殷仲堪还是什么都得不到。
桓玄的这些话,直接说进了殷仲堪的心坎里面。
司马道子和王国宝绝不会放过他。
殷仲堪道:“忧之久矣,君谓计将安出”
桓玄等的就是他这句话,“国宝奸凶,天下所知,君若密遣一人,信说王令君,宜兴晋阳之师,以内匡朝廷,我等当悉荆楚之众顺流而下,推王令君为盟主,我等亦皆投袂,当此无不响应。此事既行,桓文之举也。”
春秋晋国六卿,智、赵、魏、韩四家联手,以为国除贼的名义,兴晋阳之师,灭了范氏和中行氏。
实则是晋国六大卿族权力的重新划分,有人上桌吃肉,有人则成了肉……
与今时今日之局面,颇有相似之处。
几大士族高门都指望借此战重新划分权力,而其他势力也想分到一口肉。
桓玄为人轻浮,但才学却是货真价实的。
司马道子是宗室,不好直接对他下手,所以矛头都对着王国宝,相当于清君侧。
只要殷仲堪动了,京口那边的王恭不动也不行。
朱砂小说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