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朱砂小说网>现代都市>南明,朕的天命太抽象> 第127章 金厦来了个年轻人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27章 金厦来了个年轻人(2 / 2)

“太子殿下实乃中兴之主,我等不能使其掣肘。”

“张苍水,这是本王最后的旨意了。”

张煌言抿嘴重重点头:“殿下良言,臣必遵之。”

朱以海面带笑容,整理了下身上的蟒袍,大步向前:“走,去看看吾家的麒麟子。”

张煌言等人见到太子的第一面,有些失望。

是跟西军那些逆贼混在一起太久了

太子身上一股子匪气,没有朱家的雍容华贵。

英俊倒是英俊,帝王相吗

听说其收复云滇,一统南洋,还是能瞧出些许。

而朱慈煊接见完金厦的文武百官,忍不住又看向郑二十万。

除了一个张煌言。

金厦文武都能说声臭鱼烂虾了。

和名将频出的永历大西朝廷相比,金厦竟然没有一个一流名臣。

就连二流名臣都少的可怜,还都是郑家部将。

好吧,有声望有战绩的名臣,也不会投靠郑延平这个海盗。

不是赴难殉国,就是剃发投清了。

金厦这里的文臣基本全是举人出身,正经进士在明清战争中都镇守一方,大臣们逃难也是投奔永历帝,轮不到郑延平捡便宜。

对于永历太子的到来,自是群臣欢喜。

张煌言带头下,一些人拜首请罪,言称之前没听延平王令,攻占夷州,是他们之过。

扬眉吐气的郑延平大度的表示他们也是久在内地,不通海事,不知者不罪。

披甲持刀,全副武装的郑家诸将则冷眼相对,静静看着金厦文官和国姓爷假模假样的君臣相得。

朱慈煊仔细打量堂中群臣。

隐隐分成四五股,但在他面前又成左右文武互相对峙。

东南明军和永历朝廷一样错综复杂。

但大致还是以郑家勋将为主的武装海商集团为主。

然后就是杂七杂八,弘光朝廷、鲁王朝廷、隆武朝廷、永历朝廷,从浙闽粤投奔郑延平的文武。

郑氏集团从不是郑延平一个人的。

别的不说,隆武帝是郑延平叔父郑鸿逵独自拥立的,后来才拉郑芝龙入伙。

郑延平慢慢吞并郑氏家族各个军阀,才将四分五裂的郑家汇聚成一团。

是以他麾下除了郑鸿逵、郑彩这些旧部,大多是他父亲遗留的部将,如郑泰、洪旭、黄廷、施琅等人,只有寥寥数人才算是跟他练兵起家的。

郑延平和郑家勋将的矛盾也很简单。

盘子越来越大,成为东南抗清旗帜的郑延平已经隐隐有立国之势,想将自身势力正规化,中枢化。

集权的君主想以文制武,和权势膨胀、盘根错节的勋臣们,天然的对立。

李定国在云滇排斥秦蜀二军,亦然如此。

只不过朱慈煊的国之二柱,一个在集权时敌人趁着混乱打了过来,一个面对强势的勋臣们不得以妥协让步。

而面对以大势压来的永历太子,习惯自立的武装海商集团,顿时天然抱团抵抗。

徐孚远等堂中群臣吹捧完太子,兴奋道:“如今殿下和国姓既以收复海澄,我们当以八闽为主了,从金厦各岛,调兵遣将,奔赴海门海澄,稳固收复之地。”

许多文臣颔首认同,王忠孝出声道:“今伪清朝廷国主幼小,诸辅政揽权,中枢无所决议。”

“因殿下智勇,东虏将士皆赴云贵,地方空虚,东南唯耿继茂一人,天佑皇明,此时正是我们收复八闽之时。”

朱慈煊看了眼欲言又止的张煌言,后者正抬头望向他和郑延平,三人视线相互交错。

都明白八闽不是好进攻的方向。

鲁王一度收复八闽多地,纯是代清剃发易俗,天下反正的大势所趋。

就闽地这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,兵家必不争之地,脑子糊涂了才会想从这起家反攻中土。

张煌言与太子对视一眼,顺着其目光,望向右侧的金厦勋将们。

兵官洪旭当即出声反驳:“不可,太子虽带来些西洋人的大船和三千精锐,但我们眼下并无多少兵力。”

“国姓爷在夷州损兵数千,又让杨朝栋留守了两千兵马。”

“我们的军队未增反减,金厦海门澎湖乃至夷州都要驻守,最多也就兴两三万兵进攻八闽。”

洪旭斜睨王忠孝:“王侍郎,你好歹也替先帝巡关八闽,怎不知闽地情形。”

“纵使收复漳州,我们也是被困在这东南一角,清军从陆路南北进犯,我们要留多少兵在漳州,伪清闽粤总督和耿继茂再从海上进犯金厦,那我们是要漳州还是金厦。”

“这三年来用兵,靡费十余万,清军又在沿海对我们坚壁清野,根本无从补充兵员。”

王忠孝没理会洪旭言语中的讥讽,他手持尚方宝剑,替隆武帝巡关,就是被兵权全握的郑芝龙给堵回朝廷的。

王忠孝淡然以对:“漳州不行,何妨以张苍水之策,收复粤东,以作粮食兵员补充。”

被清军坚壁清野后,郑延平想要夷州做后勤根基,张煌言等人想要攻打粤东,至于郑家勋将们,想法更简单,打不赢就投呗。

想不到王忠孝声东击西,洪旭顿时噎住。

粤东确实是很多人想收复的,不说不少文武都是粤人,郑延平起家的南澳岛就紧挨粤东,东南明军的后勤粮库,一直以来都是潮州。

站在洪旭身前的户官郑泰出声道:“三年大战,眼下金厦粮草不济,光是为了国姓攻占夷州,运去的粮船,就有五六艘淹没在海峡的石尤风中。”

“太子虽运来一些稻米,也只是稍缓金厦一时之急而已。”

郑泰向上拱手:“敢问太子殿下,下一批粮食要多久才能到”

刘玄初出列道:“只等金厦派船去往南洋,联络上南洋的朝臣,便可运粮北上。”

郑泰想了想,立即道:“那是要等到明年了。”

“虽然再过两月,海上便是北风,可以派船通信,但怕要等到明年的南风,才能从南洋运粮北上。”

“若明年粮来,姑且熬上几月,等到夷州的番薯出土,这大半年金厦可以不缺填腹的粮食,但出数万大军是委实做不到的。”

朱慈煊看了眼郑泰几人。

六官之职,郑家勋将们手握军事经济大权,怪不得郑延平奈他们无何。

王忠孝驳斥道:“何须大数万之军,殿下来此,自是以他为主。”

“若收复粤东,金厦中枢移往南澳,尚可喜在云滇,以太子之号,粤东可望风而得。”

“到时南可与南洋相通,西可与李定国他们会师。”

一些粤人纷纷开口,粤东各府犹念皇上恩德,伪清迁移沿海,惹得天怒人怨,沿海各地可立时反正。

就在这时,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人突然开口。

郑延平长子郑经出声道:“太子殿下,父亲。”

“父亲攻占夷州,将荷兰人围困住时,就要搬移家眷至夷州。”

“如今,又往南澳粤东,恐怕金厦人心不稳。”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朱砂小说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