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朱砂小说网>现代都市>南明,朕的天命太抽象> 第99章 改元神武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99章 改元神武(2 / 2)

在前面的大理南诏,更是在滇西北和吐蕃干了好几番仗。

朱慈煊皱眉说道:“如此说来,要在北胜州和丽江府,部署守备了”

大理府位置有些尴尬。

要是和硕特汗国真的出兵,就要面对丽江蒙军和楚雄清军的两面夹击。

当即有文武出言,大理府不太安稳,需将朝廷播迁至永昌。

有些醒悟过来的任国玺和邓士廉,更是激进道,永昌也不安全,朝廷当赶赴阿瓦城,与圣驾行在一起。

彼时清蒙联军真的势大,还是要在永昌腾越三宣对敌固守。

扶纲愣了一会儿,看了眼言词浮夸的邓任二人,然后从锦衣卫都指挥使邓凯一扫而过,视线落在面无表情的太子身上。

他也明白过来,这是太子的堂皇计谋。

以蒙古人为引子,假言大理危险,借机将文武群臣们都赶去阿瓦城,以防旧臣们掣肘。

多数文武如果真不怕死,当初就和他力谏皇上严守昆明永昌了,或者和他与雷跃龙一样誓不投清,返乡隐居了。

扶纲回身而望,多数旧臣脸上有所意动。

旁边的雷跃龙闭目休憩,他的地位,新旧臣子之争,当然不关他的事,年迈没有太多精力,在永历朝多数时是个吉祥物。

扶纲心中也清楚。

军队因为国库三千万两全部用在他们身上,绝对拥护太子。

地方土司和沐王府也因为南洋贸易,被太子拉拢过去。

有地方和军队,文臣们也翻不起浪来。

而张作宸这些永历亲信,和那些排斥隆武帝的道德君子,更是上不了台面。

说白了,扶纲并不关心太子的私人班底。

陈安德、任国玺、邓士廉虽说资历、官职、年龄都不够格入阁,做一部尚书。

但说到头也就三个人,现在残缺的大明中枢,又不是没这空缺。

将孙顺或者尹三聘压下去就行了,或者雷跃龙和他去除官位,做个虚职的阁臣。

只是这一退至洪沙瓦底,到时多少人不再偏安,而想苟安了。

扶纲心中一叹,出列拱手道:“殿下,若将朝廷迁至阿瓦城,不知云滇作何安排”

“殿下言晋王驻守云滇,亲身转战东南联合郑延平,彼处又作何安排”

“是否要效大明两京制,在南蛮和中土各设六部,彼此独立,互不统属。”

首辅一出言,意味着播迁之事已然落定。

部分朝臣想到南洋贸易的利润,加上顾忌清蒙联军的威胁,也是默许首辅的方略。

朱慈煊见扶纲让步,面上也是一喜。

其建议的两京制,也让朱慈煊心中意动。

以后再有不顺从的旧臣,可以一股脑丢至阿瓦城。

稍稍思索片刻,朱慈煊否定了这个建议。

扶纲还是以稳为主,生怕喜欢浪的太子殉国,保留一套班子在南洋延续明统。

但朱慈煊又不是真要立南明于夷荒。

他是真能打回去的。

朱慈煊一念至此,摇头道:“不用。”

“朝廷暂至洪沙瓦底,待孤在桂粤立足,便可迁至东南。”

“云滇之事,以晋王李定国为总兵官,总兵云贵川军务之事。”

“邓士廉改任兵部尚书,总督云贵川。”

大明传统以文制武。

大顺军归顺时,先后都派遣了两任督师。

朱慈煊之所以要整顿一番朝廷,就是怕其他大臣掣肘李定国。

邓士廉就很好,经过半年磨砺,已经晋升二流文臣的水准。

最关键的是,还是以前一样没啥主观能动性。

“西南列国,以黔国公沐天波为主,任国玺以吏部尚书,设各军民宣慰司管辖地方。”

“龚尚书和雷阁老留守云滇,地方之事交给他们。”

朱慈煊坦然以对:“请扶阁老统管朝堂,待孤收复东南沿海,即可迁至粤东。”

大事已定,就剩如何出兵了。

李定国领改名忠义营的原大西军,在云滇拖垮清廷财政。

朱慈煊自己领一两万军队转战东南,分散清军给李定国创造出滇的机会。

但关键是如何转战。

走元江过广西府广南府,进入桂西,但那里有吴三桂尚可喜。

没有人敢小觑这两人。

吴三桂在木邦滇西两败。

一是朱慈煊使计,让其不用主力浅浅试探下流亡的大明,明军靠准备的防御工事将其拖垮。

二是奇袭断粮和八旗内应,逼着他撤退。

说白了,朱慈煊和明军根本没怎么和吴三桂的辽东精锐碰撞过。

就是朱慈煊有挂和那么多猛将,也只敢说野战和关宁铁骑五五开。

吴三桂可是崇祯朝最后的名将,在关宁锦防线,洪承畴和皇太极决战时,能用两千人正面击溃同数量的强劲八旗。

后面,更是将刘文秀赶出川蜀,将李定国赶出云滇。

尚可喜也是隐隐压过吴三桂和李定国。

在肇庆新会两败李定国,彻底断绝大西军出征的机会,逼着败仗的李定国为防孙可望降罪,去安龙救助永历帝自重。

尚可喜守城,天下名将谁敢轻言能突破。

胡一青以前和焦琏冲阵大破清军,就是靠王永祚火器掩护。

而吴三桂和尚可喜远胜于他们。

不走广西府广南府,那就是从澜沧借道安南。

山路崎岖都还好说。

关键是安南复杂的局势。

安南现在是郑阮莫武四家博弈。

和大明亲近的莫家现在就剩一个土司,而靠近桂粤,尊奉黎主的郑家根本不鸟大明。

永历帝在粤东也不是没向郑家借兵借粮,完全不给回应。

兵事自有朱慈煊李定国和军师们商议。

文臣们现在最关心的拥立太子继承大统。

没有拥立之功,本就看不上他们的太子殿下,保不定将他们丢在夷荒就不管了。

登极大典结束后,多数文武大臣就要迁至洪沙瓦底了,他们自然是要好生准备一番。

而对年号的确定又是一番争论。

弘光帝是弘扬祖宗基业,光复大明江山。

隆武帝振兴武备,绍武唐王是绍隆武功。

永历帝是取朱由榔永明王封号的永字,万历嫡孙的历字。

太子如此能打,豪言五年平虏。

肯定要有个武字。

昭武,烈武,定武,光武……

直到有个人才说太子殿下信奉泰西儒教,可有个神字。

朱慈煊听闻后,敲定了自己的神武年号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朱砂小说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