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6章《长安报》
文人之间争相传颂,甚至以自己的诗能被春在堂印成书笺为荣,至于最开始因何起争执,如今倒是没那么重要了。
毕竟在众人眼里,这样的漫画书不过只是像话本一样的休闲娱乐,要较了真,那岂不是神鬼志异的话本都该被拿出来,以所谓“不符实际”之名。
与此同时,朝廷也颁布了新的政令,设都进奏院,负责处理各地到达朝廷的文书。
各地方上设“进奏院”,派驻“进奏官”负责向地方传递朝廷动态,形成“进奏院状报”。
而都进奏院将统一管理全国进奏官,接管《长安日报》,正式更变为官方报纸,更名为邸报,内容扩展至灾害通报、朝廷政令、官员升降、科举信息等。
暂由翰林院协助审定邸报内容。
邸报允许民间翻印并售卖,但目前只有春在堂有这个资格。
相当于抢了授权,没抢饭碗。这个处理结果,顾秋白没什么异议。
一个官僚机构的降生,势必引起各方政治势力变动。
各地设进奏官共150人,如果将宋朝比作一个公司,各州县属于地区分公司,那么进奏官就相当于地区新闻部门经理。
穆良从翰林庶吉士的职位上被调到都进奏院,担任长安的进奏官。
从当年未出仕时担任《长安日报》的主笔,变成了邸报的主笔。
官方把邸报以外的报纸称作为小报,明令禁止妄议政事,只能说些无关紧要的坊间传闻与八卦。
报纸有多赚钱,看春在堂就知道,各种小报井喷式的在民间出现。
好在春在堂早有准备,立刻紧跟着宣布了《长安日报》“退役”的消息,并准备推出自家的小报,改一个字,名为《长安报》,娱乐性更强,限制更少,反倒没有以前那样束手束脚。
原本《长安日报》的读者,也很快转换为新报的读者,《长安日报》最早出版时的那种不顾人死活的辛辣劲又回来了,标题是震惊的,八卦是多多的,包括当年最受欢迎的读者寄语板块再次重出江湖。
春在堂向来就是长安的卷王之王,如今《长安报》除了自买,还可以每日预定,直接送上门,其中涉及到的人力更多,不过春在堂现在有钱了,很是舍得。
搞得其他书肆也只好骂骂咧咧的有样学样。
于山的书生们向来自诩自己是报纸诞生的元老,看见其他小报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,反而有了危机感。
为了掌握最新的资讯,竟是自发衍生出像记者一样的职业素养,潜伏在酒肆观察后厨,找线人打听情报...最过分的还有为了调查某家的丫鬟横死,卧底到府中做小厮,结果干的太好了,被提升成管家。
诸如此类,卷起了整个长安的新闻行业。
顾秋白还在画院内组织夫子设立了“勤工俭学”处,夫子们常常有一些需求,譬如要做作品需要助手,或是被朝廷分派了任务要帮手。
或是像顾秋白这样,自己有产业,需要给《长安报》的新闻配插图的。
画院内有公示栏,夫子们自行张贴需求。
当然,大部分是不给钱的,毕竟能跟在这些夫子身边,套套近乎,已经对未来很有帮助,千金难求。
朱砂小说网